精選相簿

2010年11月30日 星期二

觀光休閒資源調查12/1作業主題:篤行十村-張雨生故事館

發文者:戴家瑩  2099411045












篤行十村眷村位於澎湖馬公市區,鄰近觀音亭親水遊憩區,至今建築部分仍保有那濃濃的眷村味。近年來隨著澎湖觀光旅遊的發展,澎湖縣政府也將篤行十村規劃設置為「眷村文化園區」,伴隨張雨生故事館、潘安邦舊居於其中,成為馬公市區觀光的新興熱門景點。巷弄內、廣場上,處處繚繞著張雨生那令人懷念的歌聲,轉到矮房內,牆壁上貼著的,是關於張雨生的大小新聞,換個角落,張雨生英挺的空軍照,小時候的全家福,甚至是寫給爸爸的信也在其中。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張雨生紀念館為16、18、20、22等數棟住宅所合併整建而成,其中22號這棟,才是雨生在澎湖原本的故居。整體紀念館展示主題包括:「童年張雨生」、「永遠的堡壘」、「當雨生遇上音樂」、「專輯展示及試聽區」及「吻我吧娜娜」等區,展示雨生生前的照片、家書、寫作手稿、獎盃、事蹟、影片等內容。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很濃厚日式建築的張雨生故居。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爸爸、媽媽是張雨生最早的偶像。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牆上呢也有很多關於張雨生的新聞。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故事館裡也擺放了許多張雨生從小到大的照片。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這是張雨生在當兵時寫給爸爸的信。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這是張雨生所發行的專輯。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這是張雨生所參予過的舞台劇。
相片來源:戴家瑩攝影
雨生走得很早,卻留下太多讓許多歌迷朋友們思念不完的理由。




澎湖篤行十村為全國最古老的眷村,其早期為馬公要塞司令部的將官眷村,該眷舍約78戶,是日本馬公重砲兵大隊於西元1907年進駐後興建的官舍,短屋脊與具歐美風格的紅磚煙囟是特色,日式獨棟及合併建築與石牆交錯,人文與地景意涵頗具代表性。這地方也是我們從小就會經過很熟析卻也很陌生的地方,近年來因為縣府推動觀光而開始整修這個被遺忘的眷村,希望大家以後都可以繞進來看看這個藏有豐富歷史背景和孕育出不少出色人才的美麗地方。





望安-天台山(仟佩)

天台山入口





  • 天台山海拔高度56公尺,在澎湖已經是前三名的海拔高度,山崗上羅布天人菊花叢,山頭視野遼闊可以遠眺虎井島花嶼,天氣好的時候甚至可以眺望到貓嶼。加上左右山腳下各有水垵村跟中社村陪襯,更凸顯其遼闊深邃的山頭景致。在天台山上遠眺台灣海峽頗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氣魄。












  • 天台山上最有名的當然是呂洞賓的仙人腳印,其實是一塊風化得有點像人類足印的玄武岩。據傳呂洞賓遊山玩水時突然想大解,就跑到天台山來,當時澎湖只有花嶼跟望安兩島而已,呂洞賓一腳踩在天台山頂,另外一腳落在花嶼,蹲下就是黃金灑滿大海,而這些仙屎通通化成澎湖群島諸多的島嶼。這當然只是傳說啦!這塊風化岩站友們有機會要多看幾眼,因為以風化的速度來看,除非加以保護,否則幾年後足印就無法辨識了

















  • 2010年11月2日 星期二

    二崁古厝(雅萍)

    二崁古厝位於西嶼中段的臨海村落也就是二崁村,是國內少見保存極完整的古厝群,全村姓陳,今留在聚落的居民未滿百人,房屋卻有五十棟,其中硓咕石古厝便佔了十九棟之多。
    二崁村,村內多是典型澎湖古厝,一路都可以看到閩南建築風格的古厝,四周景致保存良好,古井、石磨、牛車和屋內椅凳,無一不散發出古老味道,其中最著名的大厝,也是二崁古厝的重心,就是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

    每年春節shine的家族都會去清心飲食店享受最棒的海鮮饗宴,也都會先到二崁古厝遊覽,因為二崁古厝真是很漂亮的超級聚落
    二崁傳香是間香鋪,在二崁,每間房屋都可以參觀,也都很有古老味道。
    二崁村位處於東、西兩高地之間的凹地上,有效避開冬天強勁的東北季風,因此稱為二崁村(崁是高地的意思)。全村為「陳」姓的單姓聚落,據傳開基祖陳延益公在清朝順治年間,由金門下坑移居大池角,傳至第三代後,因子孫日益增加,及為了從事農漁的營生,才陸續遷移到現今的位置。
    二崁的古老郵政代辦所~其實shine來這麼多次,還是第一次進來呢!
    古老郵政代辦所內有個郵筒,因為也有販售澎湖褒歌的明信片。
    古老郵政代辦所內販售的澎湖褒歌明信片,這位阿嬤會唸的褒歌很多,因此我們請她唸來聽聽再買回來紀念呢!
    古老郵政代辦所內販售的澎湖褒歌明信片,這位阿嬤會唸的褒歌很多,因此我們請她唸來聽聽再買回來紀念呢!




    二崁杏仁茶古厝...在二崁除了喝杏仁茶可以養生之外,還可以順便欣賞古厝。
    這間杏仁茶非常的棒....... 一定要喝喔!
    二崁杏仁茶古厝可以看到古老的家具以及古早床~杏仁茶一家人就住在裡面,這是他家女兒的房間,也可以參觀。
    杏仁茶古厝對面的空地用大彈珠佈置的非常特別~後面就是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
    二崁古厝牆壁上展示了澎湖二崁的褒歌
     二崁敢仔店是古早味的雜貨店~~牆上還繪有著王哥柳哥遊台灣呢!


     
    硓咕石後就是最著名的大厝,也是二崁古厝的重心,名列國家三級古蹟的陳家古厝。

    資料來源:http://tw.myblog.yahoo.com/jw!avRU7l.QAwShChF1u0v86rcg/article?mid=57978&next=49307&l=f&fid=106

    台南次崁樓(雅萍)


    <白天的次崁樓>


    <夜晚的次崁樓>
     


    位於臺南市赤崁街與民族路交叉口上的赤崁樓,原為荷蘭人所建。早期的漢人稱荷蘭人為紅毛,所以也把這座城樓叫做紅毛樓。
          西元一六二四年,荷蘭人由安平登陸,在一鯤身地方建造奧倫尼亞城;三年後,改名為熱蘭遮城。由於商務繁多,原址不敷使用,加上水源缺乏,乃遷往赤崁一帶,重建市街。
          西元一六五二年發生郭懷一抗荷事件,引起荷蘭人的警惕,便於次年在赤崁建造普羅民西亞城,西元一六五五年大致完成,這便是初期的赤崁樓。當時的城樓,背山面海,與數里外的熱蘭遮城遙相對望,互為犄角,控制臺江內海。由於市街繁盛,荷蘭人便以它做為商業及政務的中心。
      西元一六六一年,延平郡王鄭成功攻取赤崁樓,改赤崁為東都明京,並暫住在城樓內。直到荷蘭人乞降,才和子孫移居熱蘭遮城。鄭成功去世後,赤崁樓成為火藥、軍械的貯存所。
          西元一七二一年(清康熙六十年)發生朱一貴事件,城樓遭到嚴重破壞,連門額鐵字也被取下來鑄造武器。接著幾次地震的肆虐,城樓坍塌,景色更是淒涼。西元一七五0年(清乾隆十五年),知縣盧鼎梅將縣署移建於赤崁樓右側,加以修護管理,定時開放供人參觀,而百昌治八景之一「赤崁夕照」的美名。
          十八世紀清同治年間,供奉觀音佛祖的信徒們,在城樓上建造大士殿。清法戰爭時期,劉銘傳命臺灣知縣沈受謙拆毀荷蘭時期的城墓,人士殿因而受到波及。
          西元一八八六年(清光緒十二年)沈知縣為了振興文教,在赤崁樓北側蓬壺書院,同時,將赤崁樓樓基填平,在高臺上建造文昌閣、五子祠及海神廟。次年丁亥,清法戰爭結束,人民又要求恢復大士殿;於是,舊基填平的赤崁樓,竟成了廟、院、閣、祠、殿等各種不同建築雜陳的展示場。
          日治時期,赤崁樓充當陸軍衛戍病院,蓬壺書院因地震多半倒塌,五子祠也因颱風的侵襲而損毀。西元一九一八年(日大正七年)日人整修赤崁樓,並做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南分校(臺南師專前身)。西元一九三五年(日昭和十年)赤崁樓被指定為重要古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赤崁樓曾做為臺南市立歷史館使用。
          西元一九六年(民國四十九年),福康安平定林爽文的九座贔屭碑,移至海神廟臺基南邊排列展示。西元一九六五年(民國五十四年),赤崁樓做了一次大規模的整修,移除了不少朽木,卸換上許多鋼筋水泥的柱樑。總之,赤崁樓就像一部活生生的建築演變史。從荷蘭式的城堡,迭經歷代的改變,一躍而為中式建築的輪廓。從諸廟雜陳到雙棲並立;從填平城基,到碑林佇立,真是歷盡滄桑,變化萬千。二戰後,幾經整修,將原有的木造結構,改為鋼筋混泥土,將主要入口由西改為南向,西元一九八二年(民國七十一年)被列為國家的一級古蹟。


     從創建至今,赤崁樓歷經三百多年之變化,樓房之增修次數頗多,然其於台南市所辦扮演之角色,卻一直是十分重要。
      


    現存之赤崁樓,山南面的庭園、北面之閣樓及西面蓬壺書院所組成,庭園草木扶疏,立有國姓爺受降之雕像,靠閣樓之牆基土,則立有九塊石龜之御碑,其是移自於大南門城邊,一七八八年清乾隆讚賞平定林爽文之役之記功碑,碑以花崗石所雕,碑首雕雙龍,碑文滿漢各四邊,二者合壁一篇,所有碑是立於狀似石龜之贔屭上,其為九龍生子之一,生好負重,然由於其貌與龜無異,一般人均稱之為〔龜碑〕。
      現有兩棟閩南式閣樓,是立於原普羅民遮城改建之基座上,原有城堡相當的小,上有主要建築一座,南北則各有望樓,目前荷蘭時期之城堡只遺留西面之門及東北角隻殘蹟二處,從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磚材之疊砌,這些磚材來自於印尼爪哇島,並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之混合物為灰漿。
      閣樓之中,海神廟位於南面,文昌閣位於北面,二者屋頂均是重簷歇山的表現,重簷之間實即為二樓部分,繞以綠釉花瓶欄杆。海神廟目前懸以〔赤崁樓〕門匾,內部當作赤崁樓之展示館,東面之花瓶形門洞,相當別緻。
      文昌閣目前仍懸有沈受謙所題文昌閣匾,一樓亦做為展示之用,二樓則祀魁星,右手握硃筆,左手拿墨斗,一足踏鱉首,一腳踢星斗,以象徵獨占鰲頭之意。二棟建築皆位於台基之上,台基中間均有龍形御路設置,牆面則開書卷形之窗戶。
      二樓閣中間現有一古井,傳說中可通往熱蘭遮城,是真是假,留待遊人自行想像。整座高起之基座周圍,砌以磚造欄杆,南面之欄杆還立有可愛之小石獅。
      南面基牆則砌以歷代石碑甚多,西面庭園中亦佈滿石馬、石陀與技勇石等歷史文物。蓬壺書院之門廳是該書院留存較具原貌之清領時期建築,面向西面,裝修簡樸,可順便一覽。

    資料來源:http://tourism.ezgo.to/webcam/page1.htm